祁东廉评:惩治“微腐败”要用好“放大镜”
2018/6/15 11:47:23   来源:祁东风纪网  作者:祁纪  录入:祁纪  

    骗取扶贫资金、截留低保款、吃拿卡要、优亲厚友、弄虚作假、失职失责……前不久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频频曝光24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件。从通报的这些典型案件来看,违纪违法行为涉及到基层村干部占一半。由此可见,基层党员干部滥用权力导致的“微腐败”问题还比较突出,其危害不容小觑。

    所谓“微腐败”,就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。“之所以称为“微腐败”,就在于这类腐败多发生在基层,涉案党员干部的身份职务偏低,涉腐的金额不多。“相对于‘远在天边’的‘老虎’,群众对‘近在眼前’嗡嗡乱飞的‘蝇贪’感受更为真切。基层干部特别是村(社区)干部是党与群众最密切纽带。他们工作在最基层,天天与群众“面对面”,给群众影响最直接。“微腐败”其实一点儿也不“微”,看似吸血不多,实则其害如虎。它祸害的是党的惠民政策在基层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落实,损害的是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,更有甚者会祸害党的执政基业。

    党的十八大以来,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日益向基层延伸,治理基层“微腐败”已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工作重点。反腐高压之下“微腐败”何以多发?一方面原因是法规政策宣传不够全面深入,村务社务公开不到位。群众对上级政府的扶持政策、奖补政策、办事程序知晓率低,了解不够全面;村务社务公开不规范,存在随意性和零散性,群众关心关注的事项没有真实公布,给基层“微腐败”留下了可乘之机。另一个重要原因它发生在基层,上层纪检监察部门鞭长莫及,基层纪检力量又比较薄弱,群众监督太难,“蚊蝇”摸准了这个软肋,自恃远离中央而有恃无恐。

    “微腐败”直接发生在群众身边,群众也是不正之风的直接受害者,基层干部作风如何,存在哪些问题,群众看得最清楚,最有发言权。因此,治理基层“微腐败”,就要发挥好广大群众的监督无所不在的“放大镜”作用,织密全民参与监督的天罗地网,开启全天候“探照灯”,才能让“隐身人”无处藏身,让“微腐败”无所遁形。一方面要做好政策、村务的公开宣传,让群众清楚了解基层组织和干部的工作,清楚掌握政策,在惠民政策执行、专项资金管理等易滋生“微腐败”领域让群众参与和评议,通过政策、村务、资金的公开透明,避免党员干部“关门干”、普通群众“门外看”,切实杜绝基层党员干部“暗箱操作”“与民争利”问题。另一方面要建立立体式举报平台,在已有的电话举报、来信举报、网上举报等的基础上,进一步开通和完善微信举报、微博举报、手机短信举报等更加快捷方便的平台,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性,投诉举报身边的“微腐败”害虫,把监管触手伸得更远更宽。

   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。让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接受阳光暴晒,让群众发挥监督“放大镜”作用,让“放大镜”在阳光下聚焦灼烧“微腐败”,才能让“微腐败”无处藏身,真正形成“不敢腐”的良好政治生态。

版权所有:中共祁东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祁东县监察委员会
地址:湖南省祁东县县委大院 湘ICP备202002119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