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东廉评:坚决堵住探风说情“风口”
2018/10/22 8:19:33 来源:祁东风纪网 作者:祁纪 录入:祁纪
日前,青海省纪委监委出台《纪检监察干部打听案情过问案件说情干预情况登记备案办法(试行)》,进一步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管理,保障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顺利进行。(中央纪检监察网2018年10月12日)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“人情”的社会,上下级、亲戚、朋友、战友、同事、同学等关系网广泛存在,礼尚往来的传统源远流长。在社会交往中,我们的文化注重人事关系的协调,讲究人情、关系和面子,凡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。作为社会人,我们不可能置身人情之外,党员干部包括纪检监察干部也不例外,甚至不得不面对更为复杂的人情关系。为人处世要讲人情,这本无可厚非,但关键要学会正确处理和取舍,切不可因人情放弃原则,用人情代替政策,人情若与权力沾上关系,一旦蒙上过多利益色彩,就会背离“礼者,理也”的固有本义,也会破坏礼尚往来的应有秩序。 探风说情之所以盛行,从表面上看是受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影响,认为“不靠关系办不成事”的错误思想影响。其实未必如此!说到底,还是“私”字作怪,其往往出于私心、私情、私利。有的是为前途着想,领导打电话、递条子,岂能不听;有的是为了建立关系网,遵循朋友多了好办事的理念,与人方便,自己到时也会方便;有的是为了炫耀本领,向人吹嘘自己神通广大,有办事能力。看似与人方便,实则为了一己之利。 “千里之堤,毁于蚁穴”。现实中,探风说情在一些地方的官场中盛行,甚至愈演愈烈,其危害不可小觑,它不仅扰乱了社会公平公正的秩序,严重败坏党风、政风、社风,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。同时,如果任由“条子”横行、“招呼”满天飞,那么得利的就是投机钻营、阿谀奉承者,势必会让一些干部不比工作、不比实绩、不比奉献,一门心思想方设法拜“码头”、找“靠山”、搞“同盟”,损害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。其危害之大,影响之坏,显而易见,必须坚决抵制。 青海省纪委、省监委出台的《纪检监察干部打听案情过问案件说情干预情况登记备案办法(试行)》,明确了打听案情、过问案件、说情干预10种情形,并对纪检监察干部打听案情、过问案件、说情干预等行为全面、如实记录,填写《登记备案表》,按程序送纪检监察干部监督部门登记备案。非纪检监察干部打听案情、过问案件、说情干预的,送本级纪检监察机关案件监督管理部门受理处置。这无疑让办案人员有了“尚方宝剑”,面对各类说情打招呼,可以理直气壮说“不”。 当然,探风说情非一日之疾,杜绝这一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。堵住探风说情“风口”,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,加强干部教育是首要措施,要通过正反两面教育,促使干部守纪律、讲规矩。要规范权力运行,把权力关进制度的“笼子”。要健全探风说情责任倒查与责任追究机制,加大对说情打招呼行为的惩治力度,凡说情打招呼或向办案人员施加压力的,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。对那些出于个人私利打听案情、说情干预的“内鬼”,就要“眼中容不得沙子”,坚决予以清理,确保队伍纯洁。要坚持刀刃向内,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纪检监察干部要自身政治素质过的硬,坚守住政治底线,严肃执纪,对上级不开“口子”,对同事不顾“面子”,对亲友不破“例子”,敢于对其说不,让说情者无法说情、无处可说。同时,办案人员要坚守“门槛”,切实做到全程留痕,有据可查,防止以指导之名行使干预、插手案件办理之实。如此,才能使“不能过问”“不敢干预”成为一项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、政治纪律和行动自觉,构筑起抵御干扰公正司法的“隔离带”“防火墙”,让权力规规矩矩地运行。(祁东县纪委监委祁纪轩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