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东廉评:给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加一把“锁”
2018/10/22 8:21:28 来源:祁东风纪网 作者:祁纪 录入:祁纪
“不能一味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,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,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、刚部署就进行考核,不搞花拳绣腿,不要繁文缛节,不做表面文章。”近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》,点问题点到基层痛点上,出措施出到关键处,引来无数基层干部点赞。(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2018年10月18日) 督查检查是上级督促下级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,初衷是防差堵漏、激发干劲,防止基层工作浮于表面、流于形式,促进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。但一段时间来,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存在名目繁多、频率过高、多头重复、重留痕轻实绩等问题,搞得基层每天紧张兮兮、不堪重负、头大如斗。更让基层难以接受的是,督查单位下去之前往往先将材料清单发放到基层,让基层按材料清单要求准备汇报材料、工作图片、会议记录等,让基层先自检自查,下来转上一圈,也没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工作效果,而主要通过听汇报、看材料来判断工作好坏,回去以后又把基层上报的存在问题作为问题交办下来,督促下面整改,有的检查和督查完全是形式主义,就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,为了应付检查所需要的留痕,基层的干部没少加班加点做台账。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,一年之内,有的县要接受300多次督查检查,有的企业迎检要写上千份材料,有的基层干部有200多天忙于应对检查考核,“乡上的两个锅炉,各级部门就查了10多次”。一些“窗口校”“示范校”每月接待好几拨检查,校长成了“迎检专业户”;老师加班准备迎检材料,教学成了副业。某基层单位为了应对上级下达的考核责任书,上半年就做台账30多本,仅印刷台账资料费用上万元。如此劳民伤财、虚头巴脑的督查检查考核,既不利于集中精力抓落实,又束缚了基层的创新性,也助长了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损害党群干群关系。 近日,中办印发《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》,针对当前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,开出治理药方。“严格控制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和频次,防止重复扎堆”“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、刚部署就进行考核”“对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要减少50%以上”……鲜明的导向、及时的纠偏、务实的举措,戳中的正是当前基层工作的痛点,有利于革除督查检查考核中的作风积弊,切实减轻基层负担,让基层干部从频繁“迎检”中脱身,更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。 如何让督查检查考核“指挥棒”更好激发正能量?笔者认为,要下大气力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,以上率下、一级做给一级看,涤荡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弊病;要建立检查考核审批备案制度,先审核后实施,严格控制总量和频次,大力精简检查考核项目,同类事项能合并则并,涉及多部门的联合组团下去,防止重复扎堆、层层加码,不能兴师动众,影响地方和基层的正常工作;要切实解决考核中重痕迹轻实绩现象,材料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平时常态化的了解,多到现场实地察看,多听基层群众意见,了解群众获得感满足感。要强化督查检查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,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。真正让基层党员干部从应对过多过滥的检查考核评比中解脱出来,让基层党员干部有更多精力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,解决实际问题。(祁东县纪委监委祁纪轩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