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政府紧日子,换取百姓好日子丨山水洲城记
9/23/2024 9:33:41 PM 来源:长沙晚报 作者:子不语 刘丹 录入:祁纪
近日,湖南省委办公厅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,提出4个方面、15条措施,要求全省厉行节约、艰苦奋斗,切实将财政资金用在“刀刃”上,勤俭办一切事业。这是继今年3月,湖南出台《关于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的十条具体措施》后再次强调“过紧日子”的重要性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,各级政府要习惯“过紧日子”,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。3月,财政部印发通知,从强化预算约束角度,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“过紧日子”提出明确要求,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坚持“过紧日子”不放松。 所谓“过紧日子”,通俗地说就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。那么,为什么要“过紧日子”?政府的紧日子如何换来百姓的好日子?又该怎样过好“紧日子”呢? 一 其实,“过紧日子”并非是一个新话题,党的十八大以来,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再次重申“厉行勤俭节约、反对铺张浪费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,要“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”。 2024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,“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,真正精打细算,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、用出实效来。” “过紧日子”,近年来好几届全国两会都有提及。从最初的“过紧日子”,到2021年的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”,再到2023年的“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”,看似只有几个字的变化,而实际上正说明“过紧日子”并不是一阵风,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。 尚俭戒奢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。 汉初,汉廷采取“轻徭薄赋”“与民休息”的政策,汉文帝分别两次“除田租税之半”,还全免田租,而后成就了汉代的第一个盛世——文景之治;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《咏史》中感叹,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败由奢”; “晚清第一名臣”曾国藩不仅自己过“紧日子”,一餐只吃一荤,一件衣服穿三十年,还倡导家人过“紧日子”,认为“能勤能俭,永不贫贱”…… 由此可见,“过紧日子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一种政治智慧。 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始终印刻在我党的骨子里。 从“苏区干部好作风,自带干粮去办公,日着草鞋干革命,夜走山路打灯笼”,到延安时的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,再到新中国成立后,党中央反复提“艰苦奋斗”…… 1934年,汝城“半条被子”的温情,依旧暖人心田;韶山毛泽东遗物馆里,那件70多个补丁的睡衣、戴了30多年的手表,展示了朴素与奉献;延安窑洞里,周恩来睡的是土炕,彭德怀穿的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背心……这些节俭的故事,代代相传,激励人心。 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力行“八项规定”、纠治“四风”、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、“三公”经费逐年下降,这些都是“过紧日子”的政治性制度性安排,体现了党在新时代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决心。 图源:新华社 二 俗话说,精打细算,才能油盐不断,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,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。 9月14日,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发布。报告显示,今年1-7月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亿元,同比下降2.6%。 “精打细算”效果如何?我们来看一组数据。 今年1-7月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5463亿元,同比增长2.5%。其中,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454亿元,增长4.3%;教育支出23115亿元,增长1.1%;科技支出5165亿元,增长3.8%;农林水支出13350亿元,增长8.2%;城乡社区支出11589亿元,增长7.2%;住房保障支出4682亿元,增长4.6%。 一减一增,体现了“把钱花在刀刃上”的质效观,彰显出“人民至上”的政绩观。 今年以来,江苏、陕西、安徽、湖南等地相继制定进一步厉行节约、过紧日子的举措。 3月,湖南出台《关于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的十条具体措施》,从办公用房、公务用车、公务接待、公共机构节能等方面作出细化规定,2024年省本级办公用房维修经费压减40%;除安全原因外,更新公务用车必须同时达到使用年限超过8年、行驶里程超过25万公里的条件,仍能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。 4月,陕西印发《进一步厉行节约过紧日子的十条措施》,明确节约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,除确需更新外,使用年限超过8年的能继续使用的应继续使用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,除特殊工作用车外,省本级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中,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不低于40%。 7月,苏州印发《苏州市深化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十条措施》,提出党政机关原则上不得新增租用办公用房和业务用房;公务用车使用年限未达到10年和行驶里程未达到10万公里原则上不予更新;高铁沿线公务出行原则上不安排公务用车和租车保障;公务接待安排在机关食堂的,原则上要提供同餐次职工餐菜品。 …… 党政机关“过紧日子”从来都不是一种权宜之计,而是一种长期主义,背后是节俭的智慧,更考验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。 三 当然,“过紧日子”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,而是该花的花,该省的省,做到“大钱大方、小钱小气”,集中财力办大事。要想搭好“紧日子”与“好日子”之间的通道,麓山君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: ——“开源”与“节流”并重 “开源”也就是要做好“加法”。开源不拒其微,要利用好已经成势起势的良好产业基础,挖掘“效”点开源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同时,秉承“吃到嘴里都是肉”的理念,做到“大项目顶天立地,小项目铺天盖地”,促进经济繁荣发展。 而“节流”意味着做好“减法”。例如湖南推出的强化“三公”经费管控,加强因公出国计划与预算双控;坚持“以编控车”,不得超标准购置、租赁高档豪华车辆;持续压减会议调研培训等开支,严格执行会议费、培训费、差旅费等经费管理办法。 ——足国之道,节用裕民 “过紧日子”的出发点是让有限财力发挥出最大的民生效益,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。近几年,湖南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,压降省级一般性支出预算31%,盘活省级存量资金357亿元,统筹用于基层“三保”等重点领域,全省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0%以上。 就长沙而言,4月10日,省发改委公布2024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,共390个,其中社会民生项目24个,长沙列入省重点建设的社会民生项目15个,覆盖住房、医疗、教育领域,在全省占比超六成,创近3年来新高。2023年,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26.83亿元,同比增长3.9%,其中城乡社区、节能环保、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长显著。 ——花钱必问效,无效必问责 要树立“先谋事、再排钱”的干事理念,真正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“刀刃”上。例如湖南出台15条措施中强调,深化零基预算改革,大力压减非刚性、非重点、非急需支出,强化预算执行与资金安排挂钩机制;扩大存量资金清理范围,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利用力度;健全全过程绩效管理,真正做到“花钱必问效,无效必问责”。 ——算对“监督账”,常念“紧箍咒” “奢靡之始,危亡之渐。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,就是要大张旗鼓地向“奢靡之风”宣战。今年,多个省份都曾发布“过紧日子”相关规定,明文压缩一般性支出,确保财政资金运行合理、合规、合民心民意,无疑是念起了“穷经”、戴上了“紧箍咒”,使有限的资金牢牢控制在财政预算内,不“超支”,不“越线”。 还要定期公布预算执行情况、开支明细和节约成果,接受公众的质询和监督,制定详细的开支标准、建立透明的财务审计制度等。 同时,要以政策红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激活经济的一池春水。正如古语所云:“静水流深,蓄势待发。”过紧日子,恰似那深藏于地下的静水,表面平静无波,实则蕴藏着无穷的力量。这股力量,在政府精准施策、优化资源配置的引导下,逐渐汇聚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磅礴动能。 因此,“用政府紧日子换取百姓好日子”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,而是关于责任与担当的深刻诠释,更是“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”的生动实践。 |